长期以来,私人养老金领域有一个基本的、越来越怀旧的假设,那就是固定收益计划的财务支出要比固定缴款计划好得多,而且固定收益计划似乎正走向消亡,这太糟糕了。
现在雇员福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这使人们对传统智慧产生了怀疑。
这项研究将EBRI长期数据库中的数万个401(k)计划与两种当前的固定收益计划模型进行了比较——一种是标准的三年最终平均工资养老金计划,另一种是现金余额计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401(k)计划的好处几乎对所有年龄和收入群体都更好。平均差距在44%到44%之间,收入较高和任期较长的人通常在固定缴款计划中表现最好。
这怎么可能呢?
“传统观念总是认为固定收益计划比实际情况更有利,”EBRIs研究主管、该研究的作者杰克•范德黑(Jack VanDerhei)说。
批评者反驳说,没那么快,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做出了很多偏向401(k)s的假设。波士顿学院退休研究中心主任艾丽西亚·蒙内尔(Alicia Munnell)表示:“在当时,固定收益养老金是一种更好的发放福利的方式。”。“该报所做的是研究一个机构在一个不再存在的世界中的作用。”
据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称,一个问题是,该报告只包括自愿的401(k)计划,而忽略了自动登记的种类——尽管后者占所有401(k)计划的一半以上,并且正在稳步扩大。这项研究省略了它们,因为研究人员说,没有足够的数据显示选择退出某些类型的参与者。
在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固有地使结论倾向于确定捐款。这是因为自动登记计划的平均缴款率——根据怡安翰威特的数据,占工资的6.6%——低于自愿登记计划7.9%的平均缴款率。(最常见的自动默认率——3%——甚至更糟。)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雇员在401(k)养老金计划中的钱实际上比调查中的样本要少得多,减少了与传统养老金计划相比的任何比较优势。
但范德黑认为,如果从真正重要的方面分析这些数字——人们为退休攒了多少钱——那么自动登记计划实际上会提高固定缴款的结果,而不是固定福利,因为自动登记计划覆盖了更多人。他说:“自动登记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参与,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利益。”
芒内尔还指出,该研究在401(k)计划中使用了“异常高的假定股票回报率”——8.6%。范德黑说,这是美国股市的平均历史回报率。然而,很少有业余的401(k)投资者能始终保持与市场历史回报率相当的水平。论文还承认,如果假设收益率降低200个基点,而年金的购买价格提高,“以反映今天的债券利率,结果表明,在许多情况下,401(k)计划(自愿登记)对低收入雇员失去了它们的比较优势”。
即使所有的财务假设都是准确的,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私人养老金基本上是雇员的免费资金,由雇主直接支付。相比之下,员工必须支付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用于建立401(k)福利的供款。Towers Watson的高级顾问艾伦·格利克斯坦(Alan Glickstein)说,如果他们有固定的福利,即使是很小的福利,“他们也可以用401(k)的钱来做其他事情。”。
这篇论文承认这一点是一个“警告”,并承诺“在未来的EBRI出版物中将采用更细致的方法来处理这一差异。”
归根结底,最大的争议在于界定收益与界定贡献的比较是否有意义。这篇论文假设——现实地说,在当今世界——人们不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和同一个雇主呆在一起。对于便携式固定缴款计划而言,这不是问题。然而,传统的养老金对经常跳槽的人不起作用。员工必须在每一份新工作中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福利累积——假设他们可以继续找到有固定福利计划的工作——这将减少福利,因为支付部分基于员工在该公司的寿命。
这似乎让争论回到了传统智慧:养老金是不错的,但它们已经随风而逝。然而,VanDerhei说,他的计算有助于抵消这种怀旧情绪的一部分——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固定福利的消失,“退休收入的下降幅度之大令人难以置信,Genxer的境况将比婴儿潮一代更糟。”
华盛顿退休金权利中心(Pension Rights Center)主任弗格森(Karen Ferguson)说,这份报告的主要价值可能是为正在进行的关于设计一个更好的退休制度的辩论增添了一笔,这个制度应该同时包括固定收益计划(defined benefit)和固定缴款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的最佳特点。文中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具有较高贡献率的现金结余计划。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韬睿惠悦(Towers Watson)的格里克斯坦(Glickstein)说,自从2006年通过《养老金保护法》(Pension Protection Act)以来,“许多与我们合作的公司现在有了更复杂的公式”,包括基于市场的利率。
范德黑表示,他也认为雇主缴纳更高费用的现金结余计划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你不必担心参与的员工数量,”他指出。“你不必担心投资风险”会落在员工身上。但他说,关键问题是“这一贡献必须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