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的大泡沫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它催生了企业并购的黄金时代。1999年,公司利用其估值过高的股票作为货币,帮助美国并购交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美元。到2002年底,在经历了三年的熊市之后,这一总额已经暴跌了70%以上,达到4710亿美元。
并购活动可能不会很快重回泡沫时代的高点。也不应该。毕竟,许多公司仍在努力克服那个时代大规模收购造成的严重消化不良问题。只要问问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但在2003年股市终于出现上涨,经济开始好转之后,投资银行家和其他并购专家预计,企业将集体重返谈判桌。
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并购活动从2002年的低点反弹,2003年达到5690亿美元。截至8月中旬,这一数字为5090亿美元,2004年有望增长47%。但企业在这一交易量中所占的比例比历史上要小得多。相反,私人股本公司——那些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杠杆收购大师——正在推动这一增长。
到目前为止,2004年,美国16%的并购交易都是由一家私人股本公司作为买家。纽约研究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这一比例从2003年的9.7%,2002年的7.2%,到2001年和2000年都不到2%大幅上升(见图)。几家私募股权公司的高管通常被称为“金融买家”,因为他们收购公司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日后将其出售获利。他们表示,最近他们的收购速度更快,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来自公司或“战略买家”的竞争
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出现了几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企业合并,例如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Co.)斥资570亿美元收购Bank One Corp.,Cingular Wireless斥资470亿美元收购AT&T Wireless。但这些交易和其他8宗交易构成了今年迄今最大的10宗交易,合计占已公布并购交易量的25%。高盛(Goldman),Sachs&Co.分析师詹姆斯•霍格(jameshoeg)和乔纳森•图克曼(jonathantukman)的一份报告称,这一水平“以历史标准来看是很高的”。
每天的交易鼓点大多是由金融买家设定的。著名的例子包括麦迪逊-迪尔伯恩合作伙伴(Madison Dearborn Partners)斥资37亿美元收购博伊西-卡斯卡特公司(Boise Cascade Corp.)的纸和林产品部门,以及CenterPoint Energy斥资36亿美元将其德州发电子公司出售给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和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ohlberg Kravis-Roberts&Co.)等多家杠杆收购公司。
“有战略买家在那里,他们开始重新进入游戏,但总体情绪是,‘天哪,这些家伙去哪了?’RichardMoreau说,他是私募股权投资公司HarvestPartners 10亿美元资产的副总裁。Harvest寻求每年进行两到三次收购。到8月中旬,它已经收购了三家公司,包括婴儿用品制造商Evenflo和巴士制造商newflyer Industries。
这一趋势背后有几个因素。今年的股票价格持平抑制了企业,因为它们在股票融资交易中的购买力较弱。死气沉沉的股票也意味着,卖家可能会等着在不断上涨的市场中抢购更高的价格。而在美国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受到质疑,以及11月总统大选和地缘政治动荡持续对市场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高管们可能对重大战略举措持谨慎态度。
这些因素并没有抑制金融买家,他们从厌股投资者手中获得了大量现金,并从火热的债务融资市场中受益。然而,随着利率上升和杠杆作用变得更加昂贵,这种优势将逐渐减弱。那么,企业是否会完全回归并购市场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市场。